logo
400-885-0909

信息化

巨头卖身、中小退场,医疗信息化全行业在寒冬中挣扎

更新时间:2025-11-20

 “跟进大半年的千万级项目,临门一脚被医院告知‘预算砍掉’;去年300万回款至今未到,员工工资要靠贷款垫付。”深圳某医疗信息化厂商创始人的无奈,道尽了2025年全行业的生存困境。这一年,曾靠政策红利高歌猛进的医疗信息化行业,彻底告别黄金时代,陷入前所未有的“渡劫”模式——头部巨头巨亏卖身,中小企业批量退场,回款难、订单少、成本高成为压垮企业的“三座大山”,而医疗反腐、生态挤压更让困境雪上加霜,全行业在“止血”与“转型”间艰难求生。

       需求冰封:政策退潮+医院缺钱,订单荒席卷全行业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昔日繁荣,高度依赖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测评等政策红利。2018年起,长达5年的政策驱动期内,医院数千万元信息化大单频现,企业纷纷扩张。但转折点在2023年到来,绝大多数医院已完成硬性评级目标,新的政策驱动尚未形成,
市场需求进入“空窗期”,增量订单断崖式下滑

       更致命的是
医院端财务状况的恶化。2024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中负债率超50%的占比达49%以上,负债率超过100%的占比达7.5%,2025年有数据显示,全国近25%的公立医院负债率超60%的警戒线,其中县级医院里这一占比达43%。为缓解压力,公立医院纷纷收缩战线:上海市明确将公立医院分院区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全球最大医院”郑大一附院也缩减床位规模,从“一院五区”调整为“一院三区”。没钱搞信息化成为普遍现实,医院对信息化项目的审核愈发严苛,预算一砍再砍。

       
行业龙头的业绩崩塌极具代表性。卫宁健康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31.43%,净利润暴跌491.04%,扣非净利润降幅更是高达564.73%;创业慧康前三季度营收暴跌26.26%至8.62亿元,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达1.22亿元,同比下滑331.69%。业绩下滑背后,是订单的持续流失。

       
中小企业的处境更为惨烈。南京一家专注基层医疗信息化的厂商,今年上半年跟进的8个乡镇卫生院项目中,5个因“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开支”被取消,2个被要求压缩50%预算,仅1个项目以低于成本价签约。“不接亏本金,接了亏利润”,创始人无奈裁掉一半员工,仍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北京另一家厂商更惨,中标医院HIS系统升级项目后,因医院负责人调整导致项目无限期停摆,前期投入的200万研发成本血本无归。据行业人士估算,2025年上半年,医疗信息化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减少了近30%。
现金流告急:回款周期翻倍,坏账与拖欠成常态

       
如果说订单荒是“断粮”,回款难就是“失血”,成为压垮厂商的关键稻草。2025年,医院付款周期普遍从6-12个月拉长至18-36个月,部分医院甚至出现“回款遥遥无期”的情况,让厂商现金流承压严重。

       杭州某厂商负责人透露,公司2024年的项目回款至今还有40%未到账,涉及金额超800万元,其中一家公立医院拖欠300万,仅支付50万后便以“医保结算延迟”为由拖延。“我们给医院垫资采购服务器、开发定制功能,现在自己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营,每月利息就有好几万”,该负责人直言,若年底前回款无进展,公司可能撑不过明年。抖音上更有供应商爆料,某地公立医院拖欠供应商货款超2亿元,导致相关企业资金周转失灵,甚至出现器械耗材断供。

       
对厂商而言,定制化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款延迟直接影响后续研发和运营,不少企业陷入“项目做了没钱收,有钱收了又要垫资做新项目”的恶性循环。更无奈的是,部分民营医院因经营不善倒闭,拖欠货款直接变成“坏账”。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逃此劫,创业慧康2024年末应收账款高达15.5亿元,股东纷纷减持跑路,飞利浦退出后不仅带走资金,更终止了业务合作,让公司现金流雪上加霜,最后老板也卖了公司。

      成本高企+转型迷途:内卷与试错双重消耗

       订单减少、回款延迟的同时,
厂商的运营成本却逆势上涨,盈利空间被持续挤压。一方面,医院需求从“达标型”转向“实用型”,对AI赋能、多院区协同、数据互通等高级功能需求激增,要求厂商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新研发产品往往不能及时转化为收入,反而因业务收缩加剧亏损。

       另一方面
,行业内卷导致获客成本飙升。为抢夺有限订单,部分厂商陷入“低价竞争”怪圈,甚至出现“零利润投标。广州某厂商为拿下三甲医院智慧护理项目,报价较行业均价低30%,中标后扣除研发、人力成本,亏损近百万元。“不降价没订单,降价了亏本金”,成为厂商的两难抉择。

       而寄望于AI转型的企业,大多遭遇“竹篮打水”的尴尬。医疗AI面临技术门槛高、数据标注成本高、临床验证要求高、落地效率低等多重困境,而医院在预算有限时,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硬件更新和系统维稳,而非“锦上添花”的AI产品。更有企业跟风投入AI研发,却因缺乏场景落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最终未能获得医院认可。
多重夹击:反腐风暴+生态挤压,困境雪上加霜

     
 医疗反腐的深入推进,让本就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过去,部分企业为抢夺重点医院标的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随着反腐进入深水区,违法招投标事件频发。为规避风险,大量医院推迟或取消信息化项目招投标,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同时,行业生态格局正在重塑,中小厂商面临双重挤压。
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和资金优势,通过并购整合抢占存量市场:今年8月山海数科以3亿元收购曾估值百亿的医惠科技;而华为等科技巨头携技术优势大举进军医疗领域,进一步分割市场蛋糕。

        
对非上市HIS公司而言,处境更为艰难。没有资本市场输血,它们议价能力更弱,回款周期更长,部分企业甚至抵押老板房产维持运营。人力成本压力同样凸显,一家成立近二十年的HIS公司,员工从高峰期300人缩减至不足150人,核心技术骨干的流失不仅削弱竞争力,更导致项目交付质量下降,加剧回款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洗牌加速:并购与突围,寒冬中的生存之道

       需求下滑、成本高企、多重夹击下,2025年医疗信息化行业洗牌加速,
“要么并购,要么离开”成为行业共识。头部企业通过并购补全方案与渠道,中小企业则“卖身求存”,融入头部平台。据统计,今年以来行业并购事件密集发生,大量中小企业要么因资金链断裂倒闭,要么被头部企业低价收购,深圳某专注专科信息化的厂商因连续3个项目回款延迟,最终解散团队;杭州一家厂商则选择“卖身”,原公司品牌彻底消失。即便是头部企业,也在通过“降本增效”艰难求生。据了解,头部企业也普遍降薪降绩效,甚至存在大量裁员现象。
       在绝境中,
部分企业也在探索突围之路。有的转向DRG/DIP医保结算、医疗数据治理等细分领域;有的深耕区域市场,利用本地化服务优势聚焦区域医疗市场需求;还有企业尝试从软件交付商转型为数据价值挖掘者,但这种转型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极高,多数企业难以企及。

       2025年的医疗信息化行业,没有了过去的高歌猛进,只剩下“活下去”的现实考量。政策红利消退、医院预算收紧已成常态,行业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危机中也暗藏生机,医保即时结算试点、基层医疗数字化升级等需求,正在孕育新的增长点。
对厂商而言,唯有摒弃“为评而建”的旧思维,真正理解医疗业务本质,聚焦临床实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升级和成本控制筑牢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等待下一轮增长周期的到来。


上一篇文章: 政策引领: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八大趋势
下一篇文章: 国务院发文:信息化企业 6 条新赛道来了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