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专刊 | 政策分析:“十五五”规划下,企业如何强化创新链全流程牵引能力?| 数字经济与管理创新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企业在国家科技攻关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前置到“出题端”。这一部署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效率、更广协同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强调体系化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还是要求企业更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本质上都指向一个核心——让最了解产业需求、最接近市场一线的企业,成为创新链条的源头驱动力。
企业之所以被置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中心位置,是因为企业天然处于技术演化与市场需求的交叉点,是最清楚产业瓶颈在哪、市场痛点在哪的主体,其成效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出题-答题-阅卷”闭环。
首先,是“题从何来”? 这既包括提升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指南编制中的话语权,也包括支持企业以“揭榜挂帅”等方式主动承担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增强其对长期、前沿、共性技术的布局能力。企业要能够提出真正“值得攻”的题,国家科技力量才能形成聚焦攻关的合力。 其次,是“如何答题”? 这需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由领军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大协作、高强度、多节点的组织化攻关。同时,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性技术项目,发展一批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平台、试验验证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是“何以衡量”? 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产业价值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将技术成熟度、产业化潜力、市场场景适配度纳入评价维度,弱化单纯以论文、专利数量为主的传统标准。在科技项目验收、奖励评审中引入更多企业专家,使科技成果接受来自实际应用场景的“质检”。同时,构建成果转化效益追溯机制,让企业对技术落地后的市场表现、成本收益、产业链带动效应进行跟踪,并与后续资源配置形成正向循环。
从企业角度来看,“十五五”的创新逻辑已非常清晰:未来竞争不再只比资源规模,而是比创新组织能力、数字化治理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企业要顺势而为,可以从三个方向发力:
打造“问题链主导”的商业创新体系 企业要将创新从部门性活动转向全流程组织,将客户需求、场景痛点、产业短板转化为系统化的问题集,以问题链接驱动研发、协同和资源投入,形成“市场提问—企业出题—联合攻关—场景验证”的闭环。 加快管理数字化和智能治理升级 随着产业创新加速与场景开放加深,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也要随之升级:以数据为底座、算法为引擎,通过数据治理、智能决策、智能生产、平台化协作等手段提升组织韧性与资源配置效率。数字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提高适应力和判断力的“新基础设施”。 主动嵌入国家科研组织体系,实现 “大企业牵引、中小企业活跃”的创新生态 企业要以开放心态拥抱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路线图共建、链上企业协作创新、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将内部创新能力扩展为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共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这些路径既符合“十五五”要求,也顺应智能时代企业竞争方式的结构性变化。
这一系列深刻变革,对当下的经济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懂企业运营、懂战略,还要懂技术、懂数据、懂产业链。无论是从事科技管理、产业研究还是数字化转型,都要具备跨学科、跨场景的综合判断力。未来的管理人才不只是“做管理的”,而是要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翻译者”“连接者”和“推动者”。当企业成为创新链的第一驱动力时,管理人才的舞台也随之变大,只有抓住“十五五”科技创新体系升级的时代机遇,才能站在更高质量的创新生态中心。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链主”企业创新如何带动链上企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