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频道
大佬把私募变得像公募
江晖是2008年熊市里最闪亮的私募,此战后,据说他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50多亿。2007年5月,江晖离开工银瑞信创办星石投资。2008年大跌中,星石旗下3只产品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分别排名2、3、4位,让投资者见识了什么叫做“绝对收益”。虽然2009年同行的产品净值翻番,星石产品却不瘟不火,追求稳健的客户仍然对星石投资不弃不离。
现在规模最大的,无疑是李旭利担任投资总监的重阳投资。2009年6月,李旭利从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任上挂冠而去,迎接他的是在私募界潜行数年、战绩辉煌的福布斯富豪裘国根。裘、李组合,业内普遍认为属于“黄金搭档”级别。果不其然,两人领军的新重阳推出首只产品就大卖11.5亿,一举刷新了阳光私募产品首发的最大募集金额。随后,新重阳再接再厉,把阳光私募产品规模做到了50亿以上,加上管理的专户资产,有传闻说早已经过了百亿。
把私募变得像公募的成功者总是少数。2007年7月从嘉实跃入私募的王贵文可谓此间代表,曾管理上百亿基金的他于2007年11月20日开始管理4.3亿元的隆圣主题精选等产品,高调看多,结果管理的私募基金最低跌到0.5元以下,被媒体标以看反的代价进行报道。
“说白了那就是一个烧钱的阶段,无论产品有没有盈利,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据了解,这些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租的都是高档写字楼,每月付的租金都在十来万以上,再加上请研究员,聘营销客服人员,还要出差调研,“每年固定费用都是三四百万吧。”私募人士介绍说,私募都是合伙人制,一看前景不明朗还要继续烧钱,有的合伙人就会选择撤离,余下的基金经理在那里苦撑,这样的事件已多有发生。
上一篇文章:
私募投资策略:关注业绩持续性
下一篇文章:
2月月评:私募尝试有限合伙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