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0-885-0909

信息化

CMIC:我国税收信息化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更新时间:2013-08-21

税收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应用、深化、融合、彼此促进的过程,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税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税收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1994年税制改革后,尤其是随着金税工程的实施,我国税收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征管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核心业务系统,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功能涵盖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款入库、发票管理、稽查管理、会计统计等税收工作的主要环节,应用范围覆盖各级国税局、地税局。所有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和由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均已纳入该系统管理,逐步建立了事前控制、事中监控和事后核查三大环节紧密相扣的征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为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管理决策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的抵扣凭证管理覆盖范围已扩展到全国范围、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农产品收购发票以外的所有抵扣凭证。

(二)信息技术与纳税服务紧密结合

网上办税由网上申报逐步延伸到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网上缴纳、网上查询、网上报送涉税资料、网上报送个人所得税扣缴明细等涉税业务,覆盖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网上办税成为纳税人主要的办税方式。国家税务总局和71个省级国税局、地税局都建立了门户网站,成为政务公开、税法宣传、网上办税、征纳互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大部分省国税局、地税局开通了同城通办服务,使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事项。部分省国税局、地税局还探索向纳税人提供网上预办理涉税事项服务。

(三)税务行政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

全国税务系统推广使用行政办公、财务、采购、人事等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基本实现行政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特别是通过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建立了税收宏观经济分析系统,整合各类税收数据应用于税收经济分析,及时为决策提供参考。如在实施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消费税改革等措施时,运用该系统数据进行测算评估,确保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体应用系统实现了集中整合

到2007年全国省级国税局已全部实现以省级集中模式运行综合征管系统,统一版本、统一推广、统一应用、统一维护。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稽核协查系统等主体应用软件的省级集中与之同步开展。“十一五”时期,9个省级地税局完成国家税务总局推荐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应用工作,20个省级地税局实现自主开发征管系统的省级集中工作。税收主体应用系统省级集中格局的形成,为税收工作的统一规范和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省局对基层税收征管状况进行及时监控。

(五)税收数据集中与共享程度更高

到“十一五”末国税系统主要税收数据已全部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省级地税局个人所得税数据也基本实现向国家税务总局的集中。与此同时,推广使用数据集中管理系统,可直接将数据从省级系统抽取到国家税务总局数据库,部分核心征管数据还实现了实时集中,数据集中的效率、质量大幅提高。国家税务总局与各省国税局、地税局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断深化,促进了跨地区的税收信息共享,实现了局部信息向全局信息的转变。

二、我国税收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发展趋势以及税收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和理念方面存在不足

相关部门的衔接、信息的共享交换、原有系统的改造升级、基层税务机关的具体操作、数据的深度挖掘等等,这些内容或要求在目前的税收信息化工作中还没有完全体现,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税收信息化规划不够科学,仍然存在系统林立、重复建设、功能交叉、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现象。部分领导及税务干部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滞后,对税务信息化工作规律把握还不够准确,科信息系统与税收管理措施同步实施的意识还不到位。基层税务部门对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还严重不足,有些税务机关认为税收信息化就是把传统手工作业搬上计算机平台。

(二)推广应用程度和效率有待提高

各级税务部门虽然加大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硬件配置日益现代化,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与使用效益却不高。一些基层税务部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仅停留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初级阶段以及数据录入、输出、开票等简单工作,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应用以及分析工作还远远不够。计算机网络强大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交换功能和监控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另外,在推进税收信息化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够准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仍然很大,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再加上输入差错,致使信息资料可信度不高。

(三)外部涉税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够

涉税信息管理制度的缺失成为当前税收信息化亟待突破的软肋。获取纳税人涉税信息涉及工商、公安、国土资源、住建部、银行、社保、审计、海关等部门,税务机关采集纳税人外部涉税信息往往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等第三方的配合不足。税务机关无权查询公民的存款账户等涉税信息,无法获得纳税人真实的涉税信息,不但会使得税务机关征税能力大打折扣,还会使某些新税种面临难以开征的尴尬局面。

(四)地区部门间信息化进度不均衡

各地区之间、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税收信息化的效果。从地区看,经济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从系统来看,国税系统快于地税系统,且国税系统的专业化税种管理手段相对地税系统而言,更为丰富、强大。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导致了地方之间、国地税之间系统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制约了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充分发挥。

(五)技术业务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

当前,税务部门内部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熟练掌握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由于信息化人才缺乏,税务机关内部技术与业务的联动和协调不够,还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有效融合。尤其是近年来,技术队伍数量规模有所下降、素质能力提升不够,如2012年底税务系统信息技术队伍人数为1万7千多人,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1%。信息技术岗位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三、完善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建议

(一)加强税收信息化方案理念设计

推进我国税收信息化,一方面要考虑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量设计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方案。另一方面要考虑税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树立税收信息化的正确理念和认识,信息化日益成为税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渠道多样、内容丰富、双向互动的网上办税平台等优化纳税服务措施,都要求加快推进税收信息化。

(二)进一步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

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转化,搞好纳税人申报信息、财务报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的比对,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税务总局、省级局数据大集中优势,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产品)、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以税务总局、省级局为主的风险预警指标、行业(产品)评估模型和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提升信息管税水平。同时,依据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及信息管税的要求,制定贯穿信息采集、存储、查询、应用等全过程的信息管理规范,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统一涉税信息的数据标准、口径,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保证涉税信息的一次性准确采集和规范使用。另外,还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为税收信息化服务,如推进智能电子表单技术,逐步实现无纸化、零印刷办公。

(三)健全完善第三方信息共享制度

加大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修改税收征管法明确工商、公安、国土资源、住建部、银行、社保、审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义务,最终建立一套健全、规范、权威的第三方信息获取机制,并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作支撑。通过每个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类似美国的社会保障号码),可以查出其个人基本情况、经营盈余情况、收入来源情况、消费支出情况、存款增减情况、财产储备情况、捐赠或义务活动情况等。税务机关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准确测算纳税人的申报是否准确。

(四)搭建起全国信息应用支撑平台

加快推进以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国涉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共享。建立涉税信息数据仓库和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涵盖主要行业税收分析模型,具备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任务推送、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和统计考核等功能,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网络发票建设,探索试行电子发票,加快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进一步加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使税收信息化在全国范围内、国地税部门之间全面推进,充分发挥税收信息化应有的效能。

(五)加强税收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增长。重点培养懂技术、有能力的优秀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同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实践锻炼,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高层次教育培养机会。有针对性地增强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文章: 央行提“信息化金融”概念 商业化监管成折中新思路
下一篇文章: 两岸金融中心又增生力军 海翼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成立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