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 通讯录管理
- 文件同步
- 办公软件
- 局域网搭建
-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邮件服务器
- VPN/PPTP项目
- pos系统(销售点)
- 数据取证软件
- 任务/项目管理
- 电子政务
- OA办公/协作平台
- MySQL衍生版
- 企业ERP
- 版本控制系统
- 文档管理
- SIP项目
- 监控软件
- 数据保护
- 教育教学
- CRM
- 管理软件
- 其他软件
- 教学科研相关
- FTP服务器
- DNS服务器
- 基础软件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代理服务器软件
- 系统网络
- 软件开发
- 安全保密
- JMS/消息中间件
- 电子电路设计软件
- 网站建设
- 金融、财务系统
- 行业专用
- 400电话
- BI商业智能
- 数据库驱动程序
- 数据库服务器
- 操作系统工具
- 目录服务LDAP
- HTTP服务器
- 数据库建模
- 网络推广
- DHCP软件
- 虚拟机
- 流媒体服务器
- 企业搜索引擎
- 电话/通讯/IM聊天
- XMPP即时通讯
- 信息化
信息化
商业智能BI四大特点
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认为,当前商业数据挖掘竞争日趋激烈,商业数据挖掘划分更细,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受此影响BI系统受到空前的重视 ,然而BI处于战国状态,尚无一统天下的品牌诞生,商业智能分析服务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
海比研究认为,当前商业数据挖掘竞争日趋激烈,商业数据挖掘划分更细,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受此影响BI系统受到空前的重视 ,然而BI处于战国状态,尚无一统天下的品牌诞生,商业智能分析服务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BI)自进入中国市场到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已为人们所熟知。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用户的需求开始规模性的释放,吸引了更多厂商加大投入,在BI市场掀起新的波涛。尤其是本土老牌管理软件厂商加入或增资BI战场,促使BI高中低端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市场变局蓄势待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各个厂商于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的良策,积极寻求创新,开辟“蓝海”市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掌控整个BI市场。一时间,BI市场呈现出一片蓬勃的发展态势。而放眼未来的三五年间,谁又能在竞争中成功突围,成为市场的主宰?
纵观当下商业智能(BI)市场,在经历一轮接二连三的并购之后,市场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大牌”BI厂商已经为数不多。在这些厂商当中,也许我们可以不甚精确的将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谓专业化BI提供商,二谓综合性BI提供商。
1.BI产品百花齐放海外巨头引领主流
从应用上分,BI软件大致分为两类:战略型BI和操作型BI。战略型BI应用重点是整合企业内部各系统应用,建立企业管理平台,面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管理工具,这类应用广泛而实现相对简单,与企业原有信息化系统集成性高;操作型BI应用立足企业海量数据,应用主要以数据量丰富的电信、能源、金融等行业需求为主。从产品现状来看,用友、金蝶、浪潮等管理软件厂商在为高端客户提供管理软件的同时,能够为其提供基于管理系统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而对数据管理和分析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数据处理复杂,目前主要以国际商业智能软件巨头为主。
纵观整个市场,商业智能产品可谓百花齐放,不同背景的厂商在这个概念下提供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但随着近两年BI市场格局的大洗牌,BI产品的发展思路也渐渐清晰。
在国内市场上,BI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现有BI厂商包括产品提供商、集成商、分销商、服务商等有近500家,但由于BI的数据处理技术要求复杂,BI市场36%的份额控制在国际商业智能软件巨头手中,中国软件企业的销售金额只占全部BI许可证的6%。
2.BI应用走下神坛“全民BI”呼声愈长
根据Gartner预测分析:“到2012年,商业智能总体预算的40%将被业务部门占用;脱离IT部门的统一规划所构建的独立分析应用体系,未来需要对各部分进行交叉分析时,将造成分析障碍。”无疑,商业智能“贵族”身份已经不再适合组织内部上下层级纵向扩展商业智能的应用需,大众化、普及化的“全民BI”正成为发展趋势,BI应用正在从角落办公室搬到中心小隔间,业务员工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决策。
当前BI已经与ERP、企业门户等技术相融合,形成集成化的产品。尤其在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企业管理软件方案中,ERP厂商将BI方案嵌入到自己的ERP系统中。这就意味着BI用户类型和用户数量将大幅增加,BI和业务的融合更加密切,BI应用范围更加宽广,因此这要求BI要能基于当前的情境和事件帮助做出决定,要能在多种用户终端上实现信息的接收和简单处理。这也表明,BI从战略战术跨入现场实施。在用户需求引导下,BI静态分析、宏观分析转向动态实时及微观分析,这种趋势必然要推动BI软件单一工具向集成产品的转变。比如涉及员工将会在统一的集成平台上完成实时分析、预测等事宜。
3.用户
虽然BI在国外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在国内也已经推广了十数年,但目前在国内却尚未十分普及。
一方面,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不是很强,往往使用Excel等工具就能够应付普通的业务需求;
另一方面,专业BI套件和服务的价格也让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渠道:
其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得降低单个工具的成本,却忽视了总体成本。
其二,评估报告难以客观。
还有三点需要考虑——产品成本、开发人员对这个产品的熟悉程度、有没有类似案例。
4.厂商
数据挖掘产品领域,有SAS、SPSS等两大厂家,而像IBM、Teradata也都有自己的挖掘工具。除此之外,在报表服务器、前端工具上的选择可就多了,其中,Cognos、BO、Brio是比较主流的。
从这些主流产品来看,大多是舶来品。国内也有研发BI产品的,比较完整的BI解决方案不多,只针对于某个环节的产品倒是琳琅满目,且多限于ETL、前端以及数据挖掘产品。
海比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企业用户认为,如何科学地、方便地、快捷地选择到适合自己企业的BI软件,是用户遇到的一大难题。
当前用户在BI选型时存在三大难题。
没有第三方的测评报告和案例
没有厂商短名单可供参考
没有科学的选择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单从数量上来看,综合性厂商显然具有压倒性优势,实际上这也代表了如今BI应用的一种潮流,BI需要与其他软件系统,尤其是直接支持企业业务运营的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因为只有这样BI才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的业务决策。
在BI工具的整合,以及BI与其他软件系统的整合问题上,表面上看综合性厂商有着先天的便利性,同时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便利是指,综合性厂商在完成收购之后,许多整合工作将变成“自己家内部的事情”;而局限是指有可能会在兼容性上重点照顾自己的产品,而在同类竞争产品上照顾得要少一些。
不过,在完成许多收购之后的综合性厂商都纷纷表示,他们还将继续开发和支持能与对手厂商的软件良好兼容的BI工具。
对于专业厂商来讲,当独立的BI厂商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的合作伙伴群体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了。他们可能不得不面对,一方面要和综合性厂商中与自己产品有竞争关系的产品线进行拼杀,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与这些综合性厂商中与自己产品有互补关系的产品线进行合作。
上一篇文章:
商业智能BI四大特点
下一篇文章:
微软商业智能携手合作伙伴 BI助力中小企业发展